在唐王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,一场震惊天下的叛乱彻底改变了帝国的命运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。公元756年,安禄山率领精锐边军大举进攻潼关,名将哥舒翰奉唐玄宗之命,率领二十万大军迎战。然而这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关键战役却以惨败告终——哥舒翰不仅全军覆没,更令人扼腕的是,这位曾经威震西域的名将竟屈膝投降,向安禄山俯首称臣,口称其为陛下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他还协助叛军招降了李光弼、鲁炅等唐军将领。
此时的哥舒翰已完全丧失了作为大唐将领的气节,昔日令吐蕃闻风丧胆的陇右战神,如今却像丧家之犬般匍匐在叛军脚下。这一令人唏嘘的转变,根源在于唐玄宗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昏聩决定。这两位名将的冤死,不仅让哥舒翰失去了并肩作战的战友,更让他对朝廷彻底失望,最终从保家卫国的英雄沦落为叛军的阶下囚。 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,其源头可追溯至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事件。王忠嗣作为太子的心腹重臣,与太子关系极为密切。多疑的唐玄宗李隆基担心太子效仿自己当年发动政变夺位,便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免了王忠嗣,并刻意扶持安禄山以制衡朝局。这一系列昏招不仅逼死了忠心耿耿的王忠嗣,更让安禄山坐拥三镇节度使的滔天权势。 为笼络安禄山,李隆基还自作聪明地玩起了权术平衡。他一方面让杨国忠与李林甫互相牵制,另一方面又重用哥舒翰来制衡安禄山。但随着杨贵妃日益得宠,李林甫逐渐失势,朝政大权完全被杨国忠把持。对安禄山而言,李林甫的倒台意味着失去了朝中靠山,加之杨国忠和哥舒翰的步步紧逼,最终迫使他铤而走险,率领平卢、范阳十五万精锐边军发动叛乱。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即便叛军已攻陷洛阳,沉溺于盛世幻梦的唐玄宗仍不以为然,认为安禄山的叛军不堪一击。这种盲目自信导致他犯下致命错误——派毫无经验的新兵将领封常清迎战身经百战的边关铁骑。结果可想而知,洛阳守军一触即溃。为推卸责任,唐玄宗竟处死了退守潼关的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名将,自毁长城。 其实当时唐玄宗若能坚守潼关,等待郭子仪、李光弼抄叛军后路,完全可能扭转战局。但他却接连犯错,先是冤杀守关大将,后又启用与安禄山有私仇的哥舒翰。讽刺的是,玄宗对哥舒翰也心存猜忌,只是看中他与安禄山的仇怨才委以重任。哥舒翰掌兵后不思抗敌,反而与杨国忠争权夺利,甚至想借叛军之势除掉政敌。朝堂内斗愈演愈烈,杨国忠为自保组建私兵,哥舒翰则吞并了玄宗为制衡朝局而设的霸上精兵。 若哥舒翰能集中二十万精兵固守潼关天险,安禄山断无可能突破防线。但哥舒翰拙劣的政治智慧引发玄宗猜忌,最终在玄宗强令下被迫出关决战。更致命的是,决战前夕哥舒翰突然中风,指挥系统陷入混乱。加之潼关守军来自各地,野战时就如一盘散沙,最终被叛军一击即溃。哥舒翰虽收拢八千残兵欲退守潼关,却遭部下叛变被擒,上演了向安禄山摇尾乞怜的屈辱一幕。 后世常将安史之乱归咎于杨贵妃,实则这场动摇国本的叛乱根源在于唐玄宗放任节度使坐大、昏招迭出的治国失误。从诛杀王忠嗣到冤死高仙芝,从重用安禄山到逼反边将,这一系列决策失误最终让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走向衰败的不归路。这场持续八年的动乱不仅彻底终结了开元盛世,更埋下了唐朝藩镇割据的祸根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历史教训之一。 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